《流浪地球》映前映后共登录微博热搜榜42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8亿。相信任何一个广告公司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浑身发抖,这一回,广告人有必要跟《流浪地球》学一学,到底应该怎么做营销?
从大年初一到现在,最火的话题绝对是《流浪地球》。
这部穷到要向客串演员借钱的电影,竟然逆袭贺岁档,上映7天突破20亿,10天30亿,截止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第二名。按每张票价50元计,观影人次将近8000万。
而身为圈内人士,也特别关注了一下《流浪地球》的曝光量。根据新浪娱乐的数据,《流浪地球》映前映后共登录微博热搜榜42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48亿。
相信任何一个广告公司看到这个数据都会浑身发抖,平日里能让甲方上一次热搜都恨不得写PPT标榜自己是刷屏案例,40多次?“对不起爸爸,这活儿我们不接了。”
这一回,广告人有必要跟《流浪地球》学一学,到底应该怎么做营销?
NO.1 找准洞察
用户痛点在哪里你真的知道吗?
看惯了靠屎尿屁装疯卖傻逗你笑的贺岁档,偶尔看看这么认真的国产科幻,一部分人会感觉到“不适应”。比如达叔在拿到剧本的时候就坦言,“我不相信剧本是中国人写的”。
还有另一部分人会感叹,“这一天终于到了,距离那一天也越来越近了。”
这一天是什么?是《流浪地球》开辟了中国科幻元年。
那一天又是什么?是《三体》能够不负期待上映的日子。
可以说,从4年前《三体》获得雨果奖开始,就有一大批粉丝和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大刘的电影和中国科幻抱有重望。但这种心态,是用户急需要填补某种需求,又担心无法被满足的渴望与焦虑,于是和前些年中国人纷纷跑到日本去买马桶并无二样。中国电影,急需一次“消费升级”。
而现在看来,《流浪地球》对用户需求洞察得极为到位。脑洞大开又符合逻辑的剧情、扎实且made in China的特效、以至于从“外国人遇到危难只会坐上飞船自己逃走,中国人碰到危难要带上家园一起离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流浪地球》给中国科幻奠定了一个标准线,也让中国电影观众拾起对“国产大片”的信心。
NO.2 不要自嗨
UGC+PGC你用了吗?
比起广告行业自己刷流量自嗨,《流浪地球》大部分的刷屏,都是从UGC+PGC开始的。
无论是用户分析的电影彩蛋,还是关于电影的手绘讲解图,或者是@交通北京对电影中交通宣传的再现,都让《流浪地球》在用户口碑分享和自传播上加分不少。甚至还专门发起#流浪地球造句大赛#,吸引用户参与。
有网友将《流浪地球》配上《当》的主题曲,简直具备了刷屏的所有要素:
第一次看到《流浪地球》从微博延伸到微信刷屏,也是因为网友为《流浪地球》做的自制海报:
所以说,做营销自嗨毫无意义,让用户一起参与进来,才是真正的刷屏案例。
NO.3 社会化营销
做个有责任感的品牌
社会化营销,是用户尊重品牌的起点。用户能够通过蚂蚁森林看到阿里巴巴对于环保的重视,也能够通过《流浪地球》中埋下的社会化营销产生对一部商业电影的改观。
深深记得有网友发现,《流浪地球》最后救援队的到达顺序,其实是2008年汶川地震时各国救援队到达的顺序......
另外,《流浪地球》中的角色名称“刚子”和“李志”也是为了纪念天津港爆炸中牺牲的消防员。
像这样的社会化营销植入,其实成本为零,但做不做其实就能看出电影的格局大不大。
品牌也是一样,在自己的产品运营和规模经济下关注社会化营销,做个有责任感的品牌,才会被用户尊敬和热爱。
NO.4 品牌故事
让你的品牌多一点情怀
《流浪地球》爆火之后,最为人所乐道的是剧组和吴京之间的一段故事:万达撤资,吴京客串发现剧组太穷,于是客串变投资,大家戏称导演“空手套战狼”。
虽然后来关于#万达撤资#一事被辟谣,但是“吴京有情有义帮助中国科幻”这个故事却被真真实实地展现了出来。
吴京自己也坦诚说到“即使拍烂了,也比没人拍强”。大量投资方对于中国科幻片的不信任,与《流浪地球》的逆袭成功形成鲜明对比,谁说中国不能拍科幻?你们不拍,那就我来拍。
做广告也是一样,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也要将自己的品牌故事讲好,跟用户形成共鸣,才能培养起一批忠实用户。
NO.5 产品至上
花那么多钱营销不如好好研究产品
广告行业多的是产品没有产品,卖点不像卖点,就想通过做营销来忽悠消费者。真希望有些甲方看完《流浪地球》能感悟,花那么多钱营销不如好好研究产品。
电影里那些一闪而过的画面,是剧组7000人,10个月的概念设计,5个月的故事板,3000张概念图和8000张分镜组成的......
什么样叫对得起用户?《流浪地球》真对得起。
今日话题
你从《流浪地球》中学到了什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