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嘉莉 来源:梅花网
就像“GQ实验室”这个名字一样,这支诞生于传统媒体,由7人组成的团队,不断进行着各种新媒体“实验”:他们策划出了不少极具创意的10w+,并以独一无二的风格俘获了一大批年轻粉丝。
梅花网编者按:也许你没听过GQ实验室,但你一定听说“咪蒙助理月薪5万”的“传说”,这条信息无疑将成为2017新媒体圈最热议的话题之一,是无数小编望而兴叹的数字,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传说”正是出自于GQ实验室的一篇报道。 GQ实验室脱胎于著名的男性时尚杂志《智族GQ》, 就像“GQ实验室”这个名字一样,这支诞生于传统媒体的团队,充满着巨大的实验性,2017年,他们在不断进行着各种新媒体“实验”后,用脑洞大开的选文及呈现方式吸粉一片。 今天梅小花找到新榜的一篇专访《GQ实验室:这个公号界的“脑洞之王”,也有灵感枯竭的时候》,文中团队负责人分享了自己的运营经验,更谈到了日更号共同的焦虑,希望对你的自媒体进阶之路有所帮助,梅小花在此与你一起共勉!
作者: 嘉莉
来源:新榜(ID:newrankcn)
传统媒体孵化的 “实验室”,俘获了一大批90后
今年三月,《智族GQ》的公众号正式更名为“GQ实验室”,借着改名的契机,Rocco和他的团队开始尝试制作与以往不同的、更加贴近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内容。
在此之前,公众号还以搬运杂志上现成的内容为主,而现在,除了每个月有一篇来自杂志的特稿外,其余的内容基本由“GQ实验室”团队操刀完成。
这些推文往往脑洞大开,就算是“蹭热点”,“GQ实验室”也总能让人大呼意外。
“GQ实验室”的推文《谁是中国freestyle之王?》
除了有更多原创内容的产出,“GQ实验室”在内容的呈现形式和介质上也进行了突破,加入了长图、漫画、音频等新鲜的元素。
他们的尝试是成功的,数据的提升反映了这一点。2017年上半年,“GQ实验室”诞生了17篇10w+爆文,而去年一整年,“GQ实验室”独立操作的10w+的只有一篇。
“GQ实验室”上半年10w+推文
谈到阅读量上的突破,“GQ实验室”的负责人Rocco说,这离不开思维的转变——更加符合日更媒体特性的制作方式。
新榜:“GQ实验室”在GQ杂志的架构中处于什么位置?
Rocco:“GQ实验室”是从GQ编辑团队中分离出的、负责数字化内容的团队。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摸索如何既做得好玩有趣,又跟杂志的调性保持一致,借着今年改名的契机,就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主编王锋也对我们的各种尝试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自由度。
新榜:今年在制作方式上都有哪些改变和尝试?
Rocco:去年我们的工作方式很像杂志,一周开一次选题会,但是这样不符合日更媒体的特性,从今年2月开始,我们每天都会开一次选题会。
之前我们跟很多传统媒体一样,有点看不上“追热点”,现在我们每周都会有一到两篇推文是跟热点相关的。如果既能给读者提供独特的视角,又刚好赶上热点话题,那何乐而不为呢?
新榜:方便透露下现在的粉丝数吗?后台的粉丝画像是怎样的?
Rocco:我们有40多万粉丝,用户画像是男女比例差不多,男生稍多一点。90后用户很多,大部分是来自北上广的。
新榜:“GQ实验室”的内容定位是什么?你觉得读者对你们的预期是怎样的?
Rocco:很多人会有一些刻板印象,有的人觉得GQ是做长报道的,还有人在后台留言:你不是时装杂志吗,怎么变成段子手了?
“GQ实验室”其实没有垂直和局限在某个特定的领域,我们真正想要传达的是一种整体性的视角,一种更有趣、轻松,与这个世界和解的一种生活态度。
“GQ实验室”的推送内容
新榜:平时跟粉丝互动多吗?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Rocco:大部分的读者留言我们都会回复,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读者经常在后台用很难听的话,提一些好像挺有道理的建议。我加了他的微信之后发现,其实他对我们公号爱得深沉,后来还经常会给我们提建议报选题,但口吻就温柔多了。
脑洞大开靠积累,灵感枯竭才是常态
对于一个需要保持日更的公号来说,一则推送的操作周期往往很短,有时要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来完成选题、采写、编辑和排版。但是“GQ实验室”仍然试图让“日更”的内容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创意。
《谷歌翻译什么都好,就是翻译不好》就是一个成功的尝试,今年,当谷歌翻译在国内重新上线的时候,“GQ实验室”把一些有话题性的热词翻译成英文,加上自己的解读和调侃,与正经的“谷歌翻译”形成对比,在24小时内就获得了超过20w的点击量。
在“GQ实验室”的推文中,这类“脑洞大开”的玩法还有很多,而且颇受读者欢迎,有不少读者留言说“开脑洞和玩梗,我只服GQ”。同时还有很多人好奇,“GQ实验室”源源不断的灵感是怎么产生的?编辑们晚上不用睡觉吗?
新榜:“GQ实验室”的团队平时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Rocco:我们的工作方式就是7个人面对面在一个会议室写稿,可以随时讨论,这样效率最高。我们经常会在会议室里面写到凌晨12点,甚至更晚。
我们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很亲密,每天都会在一起吃晚饭(因为经常要上班到很晚),有时在饭桌上就会有很多灵感冒出来。
新榜:很多人都很好奇你们是怎么保持脑洞大开,做出那么多有趣的内容的
Rocco:这要感谢我们团队,除了我之外,我们团队几乎全是90后。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擅长的领域,有的人喜欢二次元,有的是文艺青年,有的是科技控,有的是迷妹。我就像家长一样,把他们的想法综合到一起,然后再把握一下整体调性。
“GQ实验室”团队合照
其实所谓的灵感是源于不断的积累,我的建议是多看书,多看剧和电影。虽然时代在变化,但内在的东西是一样的,我们翻到五年前的杂志,都会发现里面有很多选题是可以参考的。
我们的灵感也不是源源不断的, 经常的状况是讨论了一半,发现“完了,今天又没有选题”,然后可能绝处逢生才找到一个选题。我原来是那种一沾枕头就能睡着的人,做公众号以来我经常失眠。
新榜:今年上半年的爆文里面你们觉得最满意的有哪些? 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Rocco:比如这篇《唉…………》,最近都在讨论丧文化,我们就找了几种人设,用一个同学会的漫画形式呈现了出来,这篇发出来不到2小时就到了10w+。
还有一篇《急急如律令!老板速速现形!》,由于标题没取好,一开始阅读量只有2w。后来有几个微博账号转了,在微博上形成了一个热点,最后从微博那边引流过来不少,还涨了三四千粉。
这篇我们是模仿东京电视台的形式,用最精简的方式呈现出一个企业家的两个特点,让大家迅速了解到这个人有点矛盾或者很好玩的一面。
我们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关于各种企业家的深度报道才挖出这些料,然后再把它们拼在一起,让这些料看起来有点魔幻色彩。
新榜:感觉你们在内容呈现上很注重细节和视觉效果
Rocco:这也是我们作为传统媒体的一个优势,因为我们编辑很多都是从传统媒体转型过来的,可能在细节上的把控,包括审美会比大部分自媒体要好。
比如这周一推送的《没有人情味的哪里是北京,飞机延误时的机场才是》,这篇用了长图的形式,我们有专门的视觉编辑帮我们约插画师,很多自媒体可能没有这样的资源。
新榜:之前你们发过一篇《一桌没有姑娘的饭局,还能叫吃饭吗》,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后来为什么把文章删掉了?
Rocco:这其实是杂志里的一篇专栏文章,没想到在公众号发出来之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我们希望用平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每一篇文章,但是考虑到伤害了一些读者的感情,就删掉了。其实了解GQ的人应该会知道,我们是最不直男癌的媒体了。
新榜:现在的商业化的模式是怎样的?未来有什么规划?
Rocco:我们希望能够用比较创意的方式帮品牌讲好一个故事,实现品牌文化的传达和品牌形象的塑造,未来可能会做一些小而美的线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