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一:对活动营销的概念认识不足
平时我们经常会认为,认筹、签约、展会、路演、节假日促销这些都是活动,其实非也。认筹、签约、节假日促销等,这是促销手段,而非活动;同样,路演、展会等是推广手段,也非活动。
活动营销,全称是公共关系营销活动。它是一种软推销技术,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通过某种表现形式或者事件为平台,给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起自身的知名度和顾客的信任感,吸引更多的顾客,刺激或诱导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形式为标,促销是本。
按照形式,可以化分为嘉年华活动和事件营销两个类型。
我们经常讲的开盘活动、交房活动、推荐酒会等,属于嘉年华活动,以前刘总监在做西城美苑提案时提到的"砍树事件"是属于事件营销活动。
我们平时举行的活动,比如各楼盘的开盘、交房,刘总监操盘创展·水岸贵都时举行的风筝节、划船比赛、啤酒节,包括流产的走钢丝等,基本上都是以嘉年华活动;国内业界最有代表性的事件营销活动有:北京SOHO现代城的"批判现代城"事件;锋尚国际的"招聘共产党员"事件;深圳碧海云天的"克林顿形象代言"事件;广州异彩新世纪的"温州炒房团"事件;东莞某楼盘的"嫁个有钱人--售房员选拔大赛"事件等等。
误区二:对活动营销的目的认识不足
以前经常有人问,这次活动成交了多少套?或者以能否成交作为方案审批标准的第一要素。这些都是片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错误在于对活动的目的认识不足。
活动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拓展项目市场知名度,二是建设项目市场美誉度,三是培养老业主品牌忠诚度。核心是制造市场关注的焦点和舆论传播的口碑。其本质是隐性促销而非直接销售。如果说哪次活动产生了大量的销售,那只能说明活动要素之一的促销力度大,却不能说明活动成功了。活动效果在于活动后,而不是活动时。衡量活动是否成功的量化标准是活动制造舆论的传播率,与衡量报纸是否受欢迎的量化标准是"传阅率"一样。
项目一部操盘中泰世纪花城举行的一系列针对老业主活动,其目的很明确,就是制造客户对中泰物业的切身感受,培养老业主忠诚度,制造老业主的口碑效应,所以说中泰的老业主介绍新业主成交比例高,他也是各方面累积的结果。
活动目的认识不足还表现在目的张冠李戴,活动目的明明是要拓展项目知名度,却最终落实成培养老业主忠诚度。最典型的就是开盘,开盘的目的是向市场宣战的信号,应最大限度拓展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的很多工作却围绕已定房业主展开(我指的是非销售程序)。
一般来说,项目前期时的活动营销要围绕如何提高项目知名度和提升项目美誉度而展开,进入正常销售周期以后,活动在兼顾前两者的同时,重心要转移到老业主身上。如何培养其忠诚度,是我们要必须着重研究的课题。
误区三:对活动营销的总结认识不足
前者之鉴,后事之师。总结活动中的优势和不足,利于下次活动能够更趋成功。这是每个活动必须的环节。可惜,这个环节却逐渐被弱化或忽略。
活动总结包括几个方面:活动中的细节不足或者考虑不周的地方;活动中可优化的环节或细节;活动中非常成功的亮点;活动经费控制是否出入;活动效果评估;活动感言等。
活动总结最好是先开总结会议,参与者各抒己见,然后形成文字,整理成册,提供确切的参考依据和备忘录。养成这样一个习惯,是一个必要的日臻完善的过程。